原创 中国驻欧盟使团: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完全站不2o24澳门正版精准资料住脚
中新网12月24日电 据“中国驻欧盟使团”微信公众号消息,2024年12月23日,中国驻欧盟使团彭刚公使在欧洲知名媒体“欧盟动态”发表题为《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完全站不住脚》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完全站不住脚
中国驻欧盟使团公使 彭刚
近段时间以来,一些欧美政客和媒体再次炒作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并将这种指责从新能源行业扩展到更多工业品类,宣称中国通过出口来消化过剩产能,冲击世界市场。实际上,这一论调在滥用“产能过剩”概念,既不符合客观事实,亦有违市场经济规律。
“产能过剩论”不符合绿色领域的发展现实
“产能过剩”是指实际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需求、超过了正常期望水平的状态。当前,绿色低碳发展是大势所趋,全球对新能源产品的需求正在持续扩大。据国际能源署研究,为实现碳中和目标,203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需求将达到约4500万辆,是2023年的3倍多;2030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将达3500GWh,是2023年全球出货量的4倍多,均远超目前全球供给能力。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报告认为,要实现全球碳中和目标,全球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必须进一步提速。由此可见,目前全球绿色领域的产能是相对不足的,仍需大幅提升,还远谈不上“过剩”。
近年来,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依靠研发创新能力的提升、完整产业链供应链的支撑、巨大的国内市场规模等形成新能源产业竞争优势,成为全球绿色转型的关键力量。欧方有识之士表示,所谓中国绿色领域“产能过剩”是一种荒谬的说法,“事实上,世界恰恰需要中国和所有其他国家在太阳能电池板、电池和电动汽车等绿色领域进一步扩大产能,我们应鼓励所有国家在上述领域投入更多。”
出口多意味着“产能过剩”的论调站不住脚
当今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市场、生产和消费都是全球性的,需要在全球视野下进行供需匹配和调节。各国基于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形成各自不同的产业结构和产能规模,并通过“买全球、卖全球”共享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收益,不仅提高了全球资源配置效率,也增进了各国人民福祉。如果各国仅以本国市场布置产能,国际贸易和互惠就无从谈起,这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想象的。
事实上,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长期向全球市场大量出口一些产品,美国生产的芯片约80%用于出口,德国、日本生产的汽车分别有近80%、约50%用于出口,空客、波音生产的大量客机也是用于向全球出口。就中国而言,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占总产量的比例仅约12.7%。如果把发达国家的优势产品出口被视为正常合理,而当中国等新兴国家出口时就以“产能过剩”加以指责,这显然是典型的自相矛盾和双重标准。
不应以反对“产能过剩”之名行保护主义之实
许多欧美经济学家和专业人士都指出,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令人不解与疑惑,因为无论分析市场供需,还是观察产业发展实际,都无法得出这样令人费解的结论。实际上,中国“产能过剩论”无疑是个伪命题,完全不是基于产品供求逻辑和市场规律。随着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的显著提升,一些西方国家为保护其既得的市场份额和优势地位,完全不顾自由贸易和公平竞争原则,千方百计炒作“中国经济威胁”“中国产能过剩”等言论,就是为施行保护主义措施、发动贸易争端寻找托词和借口。
历史和现实都已经多次证明,搞保护主义损人不利己,是没有赢家的。只有放弃以邻为壑、孤立封闭的零和思维,共同削减壁垒、扩大开放,国际经贸才能打通血脉、焕发生机。世界各国都应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加强政策的协调和标准的统一,协同推进技术创新和成果共享,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共同营造一个以WTO规则为基础的、更加公正、公平的国际贸易和市场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经济效率和民众福祉。
21。提升国际医疗服务能力。推动互联网跨境远程医疗深入发展,引进国内外高端医疗资源和高层次医疗团队,升级远程会诊服务平台,支持打造服务周边国家的“云医院”。培育国际学术交流平台,鼓励举办医疗健康领域国际会议和会展活动。以乌鲁木齐片区为核心,依托区域医疗资源优势,开展对周边国家的国际诊疗业务。探索开展干细胞、免疫细胞、基因治疗等临床前沿诊疗技术研究。探索建立国际医疗商业保险、跨国医疗保险等衔接机制,为外籍患者提供便利高效的医疗服务,积极打造辐射周边的国际医疗服务中心。支持医药产品开展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为重点的国际注册。
对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具体的路线图——“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以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金融队伍的纯洁性、专业性、战斗力为重要支撑,以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新措施,释放新信号。
3。坚持生态优先和低碳发展。推动重大生态环保改革举措优先在自贸试验区试点,指导支持自贸试验区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鼓励自贸试验区内企业开展自愿碳减排,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实施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探索完善环保信用评价与修复机制,推进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建设。深入探索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路径,支持建设绿色低碳生态园区。拓展“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应用场景,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对生态、大气、固废等环境管理的支撑,促进产业发展绿色转型。持续提升重点领域和行业环评管理效能,发挥环评制度源头预防效力。在大气环境容量偏低的区域,涉气重点行业落实好产能等量置换要求,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绿色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