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东西问·传世名画澳门一肖一码100%准确?丨余辉:《清明上河图》中隐藏了哪些文化密码?
中新社北京1月2日电 题:《清明上河图》中隐藏了哪些文化密码?
——专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
中新社记者 崔白露 安英昭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件光芒四射的传世珍品,不仅备受历代推崇、临摹版本众多,而且声名远播海外。作为中国古代现实主义风俗画巨作,《清明上河图》以丰富的社会生活图像,生动描绘了北宋都城中的社会百态,被誉为北宋的“百科全书”。
近日,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带领读者走进九百余年前的《清明上河图》,探寻这幅传世名画背后隐藏的文化密码。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清明上河图》为何成为传世名画?它有什么独特之处?
余辉: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北宋《清明上河图》卷,是当今世界最知名的中国古代绘画之一。它成画于北宋年间,描绘的是北宋都城汴京城(今河南开封)清明节的景象,由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所绘。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既是一幅展现北宋社会百态的风俗画长卷,又是一幅以界尺技法绘制的界画。宋代处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发展的高峰,画中内容精彩丰富、通俗易懂,无论是艺术性,还是思想性,其代表性和知名度都远超一般画作。
作为宫廷画家,张择端将艺术智慧与匠心完美统一,对细节的描绘非常真实和生活化,充满生活气息的画面引人入胜,充分展现了北宋社会的风俗民情以及汴京城的热闹繁华。例如画卷高潮部分的虹桥场景,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一下子就穿越到那个时代。
除艺术表现力外,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还有很高的社会价值。画中有一些反映社会矛盾和弊端的场面,如船桥欲撞、城门不设防等。后世猜测,张择端受儒家关注朝政、心系民生的思想影响,希望借此画向宋徽宗谏言。在古代艺术作品里,凡是伟大的作品,都包含作者对现实社会的责任感,如《红楼梦》表面上是一部爱情小说,但通过贾府的兴衰反映了封建社会暴露的问题。
此外,这幅画为当代人了解北宋社会提供了形象鲜明的图像资料。画里展现了许多当时的社会风俗,很多研究者通过它研究北宋的社会史。从画里还可以看出,北宋时期桥梁、建筑、船只的营造技术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非常先进的,也生发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活理念,如码头管理、订餐和快递服务、街头报业等,许多现代生活方式可以在北宋找到端倪。
中新社记者:《清明上河图》为什么会出现众多不同版本?它们之间有何关系?其中最知名的宋本、明本、清院本,各自有何特色?
余辉:自南宋起,《清明上河图》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题材,有相对固定的构图、场景和设色等艺术形式。明代中晚期之后,《清明上河图》在民间成为商品画。但南宋、元代画家绘制的此类题材绘画均无一件存世,明清时期绘制的同类题材尚有百余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代仇英(款)《清明上河图》卷(辽宁省博物馆藏,下称“明本”)和清代陈枚等五人合绘《清明上河图》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下称“清院本”),二者与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故宫博物院藏,下称“宋本”)合称“三本”。
三本《清明上河图》的艺术基调各有不同,宋本喧闹激越,明本异彩浮艳,清院本华贵严整。若论生活气息最浓厚、最能打动人,当属张择端的宋本;论画面颜色,明本借鉴了青绿山水画的用色之法,较宋本的水墨色调更显靓丽鲜艳;论形体结构,清院本最成功之处是人物的形体结构用铁线描勾勒得十分精准。而宋本中表现的一些社会矛盾,是后世各版《清明上河图》所回避的,这也让宋本更显独一无二。
三本《清明上河图》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反映了各自所属时代的特征,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中同名绘画题材最鲜明的演化实例。
中新社记者:您在什么契机下接触并研究《清明上河图》?如何通过图像考据学的研究方法,探寻画中隐藏的文化密码?
余辉:《清明上河图》卷为北宋绘画已有定论,但对作画时间一直争论较多。国内外有不少学者根据画风判断其作于北宋初或神宗朝(公元1068—1085年),由于画风有较长的延续性,这是一种较主观的推测。当时我也不敢断定,就开始研究《清明上河图》的绘制年代。
我尝试从细节入手,将画中出现的事件、物件等与历史文献记载和其他图像材料比对,综合判断其作画年代。譬如,画中于阗国使者出京、女性衣冠发饰、羊肉价格、铸造大钱等近十个事件和物件,都间接证实了张择端绘制《清明上河图》的时间,很可能在北宋徽宗崇宁年(公元1102—1106年)的后期,约公元1105—1106年。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八百多个人物,许多人物之间并非孤立存在、各行其是,而是相互关联。如郊外的驮炭驴队与护城河边的木炭市场、外卖订购柜台和街上跑着的“快递小哥”等隔空呼应,使整个画面自始至终充满了人物活动的逻辑关系。
西方有句谚语:“天使和魔鬼都是在细节中出现的。”图像考据学就是在细节里寻找真相,如果不注重这些细节分析,便无法把握画中很多耐看的地方。
中新社记者:纵观世界艺术史,其他国家的绘画作品中是否有与《清明上河图》类似的作品?
余辉: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都有其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所绘的著名肖像画《蒙娜丽莎》,就塑造了一位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代表性人物,画中,蒙娜丽莎的精神状态体现了当时商业资产阶级的自信和乐观,很多人也通过考证她的身世研究当时的欧洲社会史。又如俄罗斯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也是通过人物面孔表现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底层人民生活。通过艺术作品,可以记录时代的表情。
中新社记者:世界多地现存百余件“清明上河”题材的长卷。据您了解,海外对《清明上河图》的认知和研究是怎样的?
余辉:1950年,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一经再次发现,就吸引了国内外数十个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在西方,最早且系统、全面研究《清明上河图》的是英国汉学家、中国艺术史学者韦陀(Roderick Whitfield)。1965年,他的博士论文《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使他在28岁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后来他也一直在从事中国古书画的研究和文物整理工作。
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古代绘画之一,这幅画在西方汉学圈里知名度很高,很多学习汉学的外国学生的第一堂课就是看《清明上河图》,通过这幅画,他们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了一个直观了解并产生兴趣。
另外,日本从学界到社会公众也非常喜爱宋代绘画。《清明上河图》曾于2012年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展出,在日本引发热潮,民众需要排队三小时左右才能目睹画作真容。
中新社记者:中国古画界有“纸寿千年,绢寿八百”一说,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流传至今已有900多年,如何更好保护它?又如何让人们更好鉴赏此画?
余辉:一方面要保证这类古画有适当的休眠期,不要频繁开卷,另一方面要利用好数字化技术。世上很难有物质不变的定理,《清明上河图》也一样。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我们可以将整幅画用数字化的方式保留,让珍贵古画以另一种形式流传后世。
随着人工智能不断发展,用现代技术对古画进行再现或二创变得更为便捷,这有助于《清明上河图》的活化利用和推广。如用增强现实(AR)技术做沉浸式展览,把宋史研究的成果融入画中的各种人物,观众进入画中可以与他们互动交流,身临其境地感受宋代的人文精神,通过《清明上河图》读出一部鲜活的北宋开封的社会历史,这非常令人期待。
当然,在创新的同时,应尽可能还原《清明上河图》所处时代的真实内涵,不能以娱乐性的虚构内容替代历史的真实。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正确认知,才能更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完)
为保证本市道路交通安全与畅通,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决定自2024年3月2日0时至2024年3月13日24时,全天禁止运载危险化学品(含剧毒化学品)车辆在本市行政区域内道路行驶。保障城市生产生活必需品运输确需进入禁限区域道路行驶的危险化学品车辆,经市交通委员会、市应急管理局、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联合备案后(备案方式:登录北京市运载危险化学品车辆通行联合备案系统,http://beian.zhihuihuoyun.cn进行备案),按照规定的行驶路线通行。
2月29日,沪深两市成交总额10526亿元,较前一交易日的13567亿元减少3041亿元。其中,沪市成交4528亿元,比上一交易日5766亿元减少1238亿元,深市成交5998亿元。
吴江浩:中国是一个超大经济体,看中国经济应着眼纵深视野、进行全景观察,客观整体把握当下之形与长远之势。几十年来的实践表明,用传统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难以解释中国的巨大发展。就当前和未来而言,盯着一些短期、微观数据,继续用西方经典模型分析判断中国经济,仍将是不准确的。2023年中国经济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总体回升向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依然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正如习近平主席讲到的,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尽管我们在经济运行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内外挑战,但中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远多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