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过个健康年!中医为你“谂计仔”管家婆正版全年免费资料
羊城晚报记者 薛仁政 通讯员 韩文青 王慧 白恬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久别重逢,佳肴美酒不断,正当时令节气大寒,故而身体倦怠懒动,又因娱乐活动众多,情绪高涨难眠。从中医的角度看,这种欢乐的背后往往暗藏健康隐患,如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倦怠久坐伤及皮肉,睡眠不足伤及肝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张大鹏提醒,春节期间需格外注意运动、睡眠、饮食等调理,祝愿大家过个“健康年”。
作息规律多运动
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长时间未见,自然有许多话交谈,情绪高涨时可能会出现熬夜的情况。“熬夜或者通宵不眠会导致阳不入阴,津液损耗,造成阴阳失调的情况。”张大鹏提醒,在过年期间访亲会友的同时,也要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
他介绍,春节期间属于冬春交季,应早卧晚起以协调阴阳之气,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但“久卧伤气”,所以不可睡太久。中医认为:“每日时至午,阳气渐消,少息所以养阳;时至子,阳气渐长,熟睡所以养阴。”他建议22:00前入睡,7:00前起床最为健康。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春节期间全国各地气温偏低,打牌、聊天说笑、看电视等成为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室内活动。但“久坐伤肉”,长期坐姿易造成脂肪积累。张大鹏提醒:“参与室外活动有利于提高身体新陈代谢,但春节期间天气较为寒冷,容易受寒感冒,因此建议大家适当运动,避免过度劳累和感受风寒,损伤人体阳气。”可以适当进行散步、慢跑、打太极、练八段锦等。
避免暴饮暴食
春节期间,“琼浆玉液”的摄入比日常多,过度的饮食容易加重脾胃负担,造成食积甚至引发脾胃、肝胆等疾病。中医有“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说法,因此春节期间推荐适当饮食,应尽量避免暴饮暴食。
中医认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张大鹏建议,过节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合理搭配,均衡饮食,避免摄入过多辛辣、肥腻、油炸的食物。
新春佳节,广东民间总要煲些寓意好、合时节、味道美、营养多适合养生的汤品,为一年一度的团圆宴增色。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主任医师陈文裕介绍,按中医五运六气理论,2025年初之气(1月20日至3月19日)主要为厥阴风木,客气为阳明燥金,这个阶段气候偏凉燥,易感受寒邪,此时滋补汤水以养阴功效的汤品为主。
Tips:
陈文裕推荐竹荪鸡汤和莲藕排骨墨鱼汤作为养阴润燥、健脾益气的春节饮品:
食疗方一:竹荪鸡汤
功效:养阴润燥、滋补肝肾、调养气血。
材料:干竹荪15克、鸡1只(约800克)、鲍鱼3只、虫草花30克、淮山15克、玉竹15克、红枣2枚、生姜2片、陈皮5克(4-6人量)。
制作方法:
竹荪、鲍鱼、虫草花、淮山、玉竹、红枣、陈皮洗净,鸡洗净去皮去肥膏斩块,生姜切片。把鸡、鲍鱼、虫草花、淮山、玉竹、红枣、生姜放入汤煲中,加水3000毫升,大火煮开以后转小火。煮半小时后加入竹荪,再煮约半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适合人群:一家人共享的一道有“团团圆圆、辞旧迎春”寓意的靓汤。
食疗方二:莲藕排骨墨鱼汤
功效:健脾益气、滋阴养血。
材料:莲藕1000克、排骨500克、干墨鱼2只、红枣2枚、生姜2片、陈皮5克。(4-6人量)。
制作方法:
莲藕洗净、切段;干墨鱼(先浸泡一小时);排骨洗净,切大块;生姜切片;红枣、陈皮洗净,然后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3000毫升,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煲1个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即可饮用,同时里面的排骨、莲藕、蚝豉、墨鱼可捞起拌酱油佐餐。
适合人群:一般人群均适宜,有“年年有余”“步步高升”寓意汤品。
三是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中日两国取得今天的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体系功不可没。中国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倡导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坚持高质量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持续推进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积极参与和引领区域一体化进程。希望中日两国作为主要经济体,共同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打造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投资规则体系,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推动世界经济进一步复苏发展。
吴江浩:台湾是中国的台湾,内战遗留问题终将解决,台湾终将回到祖国怀抱,两岸必将实现统一。这是14亿中国人民的坚定意志,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如何实现两岸统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最佳方式,对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也最有利。我们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这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广大台湾同胞。
吴江浩:中国是市场经济国家,外资企业有进有出是正常现象。确实有部分外企退出中国,但没有出现所谓“逃离潮”。过去几年,受新冠疫情、地缘政治、贸易保护主义等多重因素影响,全球跨国投资出现普遍性下滑趋势。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统计,2023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额减少18%,主要外资流入目的地都出现较大幅度下滑,像印度减少47%,东盟减少16%。与之相比,外国投资者对华投资热情并未减退,依然坚定看好中国发展前景。2023年中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同比增长39.7%。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339.1亿元人民币,引资规模仅次于2021年、2022年,处于历史第三高。同时,中国引资结构持续优化,高技术产业引资占比达到37.4%。